71年中央会议,陈锡联怒气冲冲坐陈毅旁边,埋怨道:对我有意见?
前言1971年,中央会议上一幕令人咋舌的场景上演。陈锡联怒气冲冲,直接坐到陈毅旁边,眼神中充满了不满与质疑。“对我有意见?”他直截了当地问道,语气十分锋利。这句话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深意?是什么让陈锡联如此失控,直指昔日的战友?当时的局势到底有多复杂,以至于连平日里冷静沉稳的将军都失去了理智?这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,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。提起陈毅,他是最不会打仗的开国元帅,有着“儒帅”之称,在中国革命的疆场上号令千军,威名赫赫。他是诗人,倚马纵笔,挥洒自如,畅志抒怀,不拘一格,他是外交家,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博闻强记,叱咤风云。而同为好友的开国上将陈锡联,也是我军的著名战将,有着军中“小钢炮”的著称,俩人是革命生涯中的挚友,在革命岁月中结识了深厚的情谊。1971年,陈毅元帅患上了直肠癌,但是一向将工作视作第一位的陈毅却抱病参加会议,主持工作,在中央局的政治局会议上,陈毅的到来受到了众人的鼓掌和尊敬。就在此时,上将陈锡联却怒气冲冲朝着陈毅走来,径直做到了他的身旁,陈毅非常惊讶,而陈锡联却埋怨道:“陈老总,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啊?”陈毅却倍感惊讶,说道:“锡联,怎么了?有什么事情开完会再说嘛,你坐过来这边不合适。”为何陈锡联怒气冲冲质问陈毅呢?其中又有什么隐情呢?严于律己,大公无私陈毅说:“共产党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…..越是地位高,越要以身作则,越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。”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,是勤政廉洁的一生,陈毅对自己,对家庭子女,对亲朋好友要求很严,从不搞特殊化,从不向人民伸手,是一位严于律己的楷模。陈毅出任上海市市长不久,组织上为了照顾他年老多病的父母,把他们接到了上海,小妹妹陈重坤也随同来沪,到了上海后,她天真地想:“二哥是堂堂大上海的市长,我可以靠他吃到老,享福到老了。”谁知,住了一段时间后,陈毅对重坤说:“新社会,要自食其力,不能当寄生虫。”听了这番话后,他就请二哥写张条子,让她上大学读书,而陈毅却不同意,他说:“这个条子我不能写,我是共产党的上海市长嘛!你有本事自己去考,考不上就回四川吧。”后来,妹妹陈重坤还是认真准备,可靠着自己的本事考上了医务专科学校。1958年,陈毅回到四川老家,临行前他一直叮嘱工作人员说:“一是要把两位老人直接送到妹妹家,不要惊动省委,二是找普通瓦房住,不得向机关要房子,三是安家事宜一律自行解决。”后来,工作人员按照陈毅的“约法三章”办了,帮助两位老人在成都的兴隆巷租了两间平房住了下来,这让成都部队和成都市委的领导没有一个知道陈毅的父母住在成都。直到1959年周总理路过成都,向当时的成都部队司令员贺炳炎问起了陈毅父母的情况才得知此事。到了1961年,陈毅的父母有病,当地军区领导曾到家里探望他们,并且给了二老100元医药费,陈毅得知此事后,非常严肃地写信批评亲属:“家中这样收下钱是很不应该的,二老住在成都,在各方面已经够麻烦党,政,军各机关了,因此凡是他们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,就应该自己解决,尤其是目前财政比较困难,更要自觉。”陈老总一向如此,对自己的父母如此,亲朋好友更是从不破格照顾,不搞特殊化,为此,他曾专门写信,要求哥哥为人民服务,信中写道:“孟熙大哥,你三月23日信收到,忆南泉已读了,甚好,不过我希望你把名士派收起,切实做为人民服务工作,你血压高,主要是减食,多运动,请你同意我的建议,谅不以为许。”一次,陈毅的岳父在陈毅家多住了几天,而陈毅认为现在实行供给制,吃,穿,用都由国家供给,多一个人,就给国家增加一份负担,老人家住在这里,国家要增加支出,还是动员他早些回去好。陈毅对妻子张茜表达了这个想法,岳父听闻后,有点不大高兴地说:“女婿当了市长,这么大的官,我吃了几顿饭就把我赶走,太无情无义了。”陈毅耐心地说:“共产党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,是人民的勤务员,越是地位高,越要以身作则,起模范带头作用,这样,人民才拥护,国家才会有希望,革命事业才会有前途。”老人家听后,心情缓和了许多,陈毅见岳父心情好了,接着说:“我知道您老人家是爱护我们,支持我们的,我带头把工作做好,工作做不好您老人家脸上也无光啊!”第二天,岳父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上海。上海解放后,陈毅的一些家乡亲属曾经向他提出种种要求,希望能够从他这里得到一些什么“关照”,对此,陈毅对他的一位亲戚说:“你远道来看我,住上十天半月,我欢迎,但要我给一个工作,你说上十天半个月我也不同意,因为我是共产党员,搞的是党性原则,不是封建社会那一套。”陈毅的侄女陈德珍,解放初期在四川蓬溪县蓬莱区担任妇联主任,工作积极,特别是在她负责大吉乡供销社工作中,作出了突出贡献。为此,县政委让她写一份工作经验,加以推广,可是,陈德珍因在旧社会读书少,文化低而写不成,于是,她托人向陈毅提出沪上学的要求。然而,陈毅没有答应她的要求,并在百忙中去信,让她安心在基层工作,在实际工作中刻苦学习,增长才干。在信中,陈毅还热情地鼓励她:“应有志气,决心毕生为人民事业奋斗到底!”不仅如此,陈毅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,他也非常注重抓对儿女们的教育,培养,使他们都能够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。陈锡联质问陈毅:“陈老总,你对我有意见吗?”陈毅共有三个儿子,取名为“昊苏”“昊者”广阔天地之谓也,次子生于淮南新四军军部,取名“丹淮”,三子生于山东解放区,取名为“小鲁”。三个儿子都出生于烽火遍地的战争年代,取这样三个名字,饱含这陈毅对自己的事业至亲骨肉的衷心祈冀,三个儿子都非常优秀,陈毅从不为他们谋取权利。陈毅自幼就为耗子们做了几条规定:“第一要就近入学,不进什么干部子弟学校,防止沾染特殊思想,第二,不让子女坐小汽车上学,活着出门游览买东西,第三,办任何事情都要严格按制度办事,遵守纪律, 一心为公,不谋私利。”陈毅对子女说:“你们要时刻注意爸爸是共产党员,是为人民服务的,不能搞任何特权。”儿子陈小鲁也非常优秀,29岁已经成为团级干部,陈小鲁是陈毅的小儿子,出身于军人世家的他,自幼被父母寄予厚望。1968年陈小鲁听从了周总理的意见,前往沈阳三十九军,周总理说道:“长这么大了。你应该到部队里去锻炼锻炼。”但是陈小鲁却说:“爸爸不同意我参军,因为我是干部子弟的身份,在部队里容易特殊照顾。”周总理听闻,也叫陈小鲁放下心中的顾虑说道:“以后再部队里不要提起自己的家世,不要给家里写信。”刚来到沈阳的陈小鲁属于编外人员,没有军服,陈小鲁也不在意,在三年的生涯中,他成绩突出,还参加过很多次救援行动,在一次洪水中,陈小鲁不顾自身安危,拯救了很多灾民,荣获三等功。为此军区首长特别向周总理请示:“能不能让陈小鲁正式入伍?”周总理说:“自然没问题他干得好。”陈小鲁光荣地加入部队,并且成为党员,此时的他已经三年没有回家,部队的人对他的身世毫不知情。而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并不知情,在此之前周总理本打算告诉陈锡联却被陈毅拦下,他说道:“安排他去沈阳军区是锻炼的,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,享受任何特权。”一直到1971年陈毅元帅的病情越来越严重,他感到腹部疼痛难忍,被确诊为癌症,被病痛折磨的陈毅想要见见自己的儿子。于是他满怀深情地对周总理说:“总理,等我好了,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,我还想见见小鲁。”周总理立马向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打电话,要求陈小鲁立即回家,此时的陈锡联才得知陈小鲁是陈毅元帅的儿子,三年来自己竟毫不知情。于是,在1971年的政治局会议上,陈毅见到了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,陈锡联怒气冲冲地就坐到了陈老总的身旁,埋怨道:“陈老总,您这是对我有意见啊!”陈毅很是疑惑,陈锡联继续说道:“陈小鲁怎么回事?”陈毅听闻,笑着说道:“陈司令,我儿子还在你那,他虽然是我的儿子干部子弟,但是他进了部队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员,不能特殊对待。”陈锡联也默默点头,明白了陈老总的苦衷,他赞叹道:“陈小鲁的表现非常好,我给他批假期,让他回家探亲。”五月份,陈小鲁回到家中,三年的磨练非常巨大,但是此时的陈毅已经形容枯槁,头发花白,深受病痛折磨,让他很是心疼,陈毅说道:“三年内你没给家里写信,也没提起自己的身份,这很好,你的一切都是自己努力的,这是你的骄傲。”陈小鲁非常欣慰,在1972年陈毅元帅逝世后,陈小鲁风尘仆仆赶回来,痛哭道:“爸爸,我回来了,您看看我……”在追悼会上,毛主席深情地嘱咐陈小鲁和其他陈毅元帅的儿女们,他说:“你们要好好学习,好好学习”。陈小鲁不负众望,在部队的表现非常出色,多次赢得了首长们的称赞和奖项,之后陈小鲁被原来岗位调走,陈小鲁前往南京实现自己的“大学梦”。毕业后工作驻英大使馆,在这里工作了四个年头,之后改革开放,他辞去工作,步入商圈,开始创业。终于在北京他和朋友创业成功,开了公司,他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作风,生活勤俭节约,还致力投身于公益事业,帮助退伍老兵改善生活条件,他说:“我无论走到哪里,在哪个岗位工作,都不会忘记父亲对我的教育,我做任何事情都问心无愧。”陈毅元帅一生大公无私,为人民服务,逝世后,毛主席亲自抱病来参加陈毅元帅的追悼会,他说:“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!”
